9月5日,卢德平教授受邀参加全校教务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分享了本科生指导经验。
卢德平教授在会上分享经验
卢德平教授首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本科生学术思维的意义及可行性。一是知识基础。北语的本科生基础比较好,大多在初高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能量,通过学术台阶的设计,容易引导向上。二是思维特征。本科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未固化道路意识,容易走上导师指导的学术道路。三是心理负荷。本科生精力旺盛,年龄较小,对青春忧虑少,心理负担不大,容易聚焦为学术能量。四是吸纳和反哺意义。去层次化指导方法,在硕博群体中,可帮助本科生快速进入学术天地,了解其中的脉络和元素,快速定位出奋斗点;本科生的学术成长和成绩,一定程度上可刺激硕博生努力。
卢德平教授以2020级语言学专业本科生梁昱为例,详细地讲述了他一年半以来指导梁昱同学,实现了从以导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以学生为主”指整个研究过程,包括资料收集分析,论文构思写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导师在论文问题点、创新点、学术价值提升等方面提供质量指导,并安排发表。梁昱接受指导1年半以来,从不太会写文章,到做出3篇论文(包括C刊1篇),还完成了一个大学生创新项目。从培养梁昱身上看出,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在学术道路上走上去,都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去写作、去研究,而不能依赖导师。要有吃苦和创新精神,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卢德平教授还分析了培养本科生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学生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兴趣漂移,不能持续。课程太多,分散精力,各类娱乐活动更是涣散学术意志,漂移周期较长,难以扭转。二是意志力不足,畏难、放弃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不能研究学生。工作太忙,没有思考学生、研究学生的时间和兴趣。二是不能从学生的作业中判断思维的增长点。抓不准问题,缺乏破解学生思维问题的方法。三是缺乏发展的视角。不能将学生思维发展的线索勾画出来,在每一个节点上拿出针对性办法助推其进步。四是对指导本科生做论文有何价值缺乏认识。指导学生做论文,是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锐利武器,也是帮助学生实现其个人梦想的有力手段,更是和教师形成合作关系,助推教师自身学术产出的生命动力。
最后,卢德平教授从自身培养本科生经验中,提出本科生培养的制度保障问题。研究生培养方法和相关制度保障可否下沉到本科。对教师和学生是否可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支持。
编辑:相姝辰、曹笑宁
审校:卢德平